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劉倩怡:「靚」原來不值錢

26/03/2007

當雜誌多番直擊藝人外地整容過程時,意味著此股風氣已開始登陸本港,不少年輕女孩辛苦賺錢為要換上簇新樣子,企望藉此改變愛情、事業運程;整容向來是藝人常用留住青春的魔法,而否認多是迴避記者追問的答案,掩飾因為覺得其人工不合自然,始終蒙上天眷佑的麗質才最令人羨慕;但當真假界線日漸模糊,人不容易從中分辨,甚或乎懶於識別…

關鍵字 生命倫理

羊入狼群?基督徒傳媒人的處境

15/01/2007

馬太福音10:16對信徒在這世界的處境有這樣的描述:「我差你們去,如同羊進入狼群;所以你們要靈巧像蛇,馴良像鴿子。」很明顯,耶穌形容我們在現實世界見證上主時,是「羊進入狼群」。這代表一種甚麼境況呢?我想,這代表非常危險,死路一條。因此耶穌便提出我們要靈巧像蛇,又要馴良如鴿子。
 
這種關係使我想起我們信仰的吊詭性:我們既要馴良,又要靈巧;我們既是聖潔,但又要在複雜的社會中活出基督。我們不能選擇獨善其身,不理地上的事;我們既要生活在俗世中,又同時要作上帝的見證,這是就基督信仰。

關鍵字 生命倫理

迷失在多元社會的基督教倫理

13/07/2006

倫理學主要研究的是道德上的對與錯,但在一個是非黑白混淆不清的年代,要討論對與錯的問題,無疑是向難度挑戰!
 
傳統上,基督教倫理都是絕對的,是黑白分明的,具有規範性的,大家關注的焦點是一些能夠經得起時間考驗,放諸四海而皆準的不變原則,但面對複雜多變的社會環境,以及愈來愈看重個人和多元表達的社會風氣和文化,教會對問題的回應容易令人覺得是僵化及律法主義,而且,在與非基督徒對話時容易出現「雞同鴨講」的情況。
 

關鍵字 生命倫理

反思基督教倫理對信徒的影響

13/07/2006

正如余達心牧師在明光社九週年聚會開始時指出,「基督徒在任何社會都是異類,被邊緣化是必然的;但是基督徒不可能對這個世界沒有話說。」對這點,我是完全同意的。問題是,基督信仰的群體往往是在教會或自己人中就說得天下無敵,而在整體社會中要發揮實際功用時就往往顯得有心無力。因此我的看法是,與其又再「反思基督教倫理對信徒的影響」,不如討論一下如何解決基督信仰群體這種「眼高手低」的困局。
 

關鍵字 生命倫理

從基督教信仰看自殺

23/03/2006

2002 年3月17日,一個尋常的星期日,在長洲島上,有三位年齡14、15歲的青少年透過「燒炭」來結束生命。今年1月先後有兩位教師自殺,這些事件在社會帶來極大的震撼和迴響。據政府統計,98年自殺個案為868宗;99年882宗;00年915宗;01年988宗,即每十萬人有14.1個人自殺,其中男性佔六成。香港的自殺情況在世界各地算是嚴重的,雖然有人認為自殺是一種社會現象,有渲染的因素,有時盛行燒炭,有時卻輕易跳樓。但如果一個人不是走到非常困難的地步,絕不會隨便結束自己的生命。然而,我們要思考,人有權自殺嗎? 人如何能走出自殺的困境? 我們試從基督教的信仰反省。
 

關鍵字 生命倫理

一介武夫 可作甚麼 ?

23/03/2006

在電影「霍元甲」中,「霍」有以下對白:「我只是一介武夫, 可以做甚麼呢?」

當時國家正值被烈強侵吞,文人用諸般方式如變法維新、洋務運動去救國,武夫究竟可做甚麼?當兵保衛國土、當保鑣去保護政要?還是好像霍元甲般成立一所機構( 精武體育會) 教育下一代強身健心,以武修德,達致全人教育呢?

關鍵字 生命倫理

「留」與「墮」的抉擇

23/03/2006

隨著現代醫學發展,墮胎手術已變得十分乾淨俐落,最近英國更發展至只要懷孕不足九週,便可在家中安全墮胎(都市日報,17/02/2006)。儘管如此,對墮胎的爭議仍持續著,而為了讓讀者更了解墮胎,本期燭光網絡訪問了三位資深輔導員,希望讀者能從另一角度看輔導墮胎工作和前線輔導員對墮胎的看法。

關鍵字 生命倫理

墮胎的倫理反思

23/03/2006

有關墮胎的倫理探討,Barbara MacKinnon在他Ethics: Theory and Contemporary Issues第九章中介紹了兩個倫理學中常討論的角度:效益主義及權利角度。[1]

關鍵字 生命倫理

活著就是希望

23/03/2006

相信大家與我一樣,難以想像在經濟如此富裕的香港,墮胎率竟屬全球之冠,而自殺率更高過全球的平均數,香港平均每十萬人中約有18.6人自殺,而全球平均每十萬人中約有14.5人自殺。自殺及墮胎是社會病態的反映,亦是輕視生命的結果。自殺是結束自己的生命,而墮胎則是結束別人的生命,可能有人會爭辯,認為未離開母體的胎兒不算是生命,只是母親身體的一部份,但事實是如果胎兒沒有被迫終止成長,到了時候,他便會脫離母親,呱呱墮地,成為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

關鍵字 生命倫理

一份友情 救了一命

23/03/2006

人物專訪:雪兒(假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