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推動環保,2024年4月22日港府開始實施第一階段即棄膠餐具及其他塑膠產品的管制。[1] 一開始推行時,眼見不少食肆在外賣餐具上真的「捩咁棄」(音:呢咁hea),許多消費者於社交平台上投訴及嘲笑紙製餐具的「無能」,在使用上,紙製的匙羹浸得太久一定會變軟,木製的刀叉也無力去鎅開厚肉。
上帝愛世界 信徒歎世界
有些人很喜歡說一些偉大的口號,例如祝願世界和平,因為說起來冠冕堂皇,十分動聽,但實際上似乎甚麼也不用做,或者說甚麼也做不到,他們認為作為一介草民,對於驚天地、泣鬼神,轟轟烈烈的大事,根本起不了甚麼作用,亦毋須負責,因此,最難的事反而成為了最易的事,因為「講咗等如做咗」、「做同唔做都冇分別」。
雷聲大雨點小的官僚環保思維
曾經到過日本旅行並住過在朋友家中的人都會發現,日本人的垃圾回收十分仔細,哪一天收紙張、哪一天收膠樽或普通垃圾,都是有規有矩的,而住客都十分自律,會先將垃圾分類,並且按適當的時間處理,未到回收有關垃圾的日子,會乖乖的將垃圾先留在家裡,不會隨便丟棄。反觀在香港,雖然很多回收箱已設置多年,大家亦常常聽到「藍廢紙、黃鋁罐、啡膠樽」的口號,但很多時都會看到有人不知是大意還是根本漠視有關規定,將回收箱當作普通垃圾桶,不但將回收箱弄得十分骯髒,連裡面本來熱心人士想回收的物品亦弄得十分污穢,難以回收。
購物新常態?
去年7月,我們一家首次選擇了一個電力供應商的綠色能源計劃(Green Energy Plan),[1] 計劃中的電費計算,每度電會比平日貴少許,但該供應商提供了50美元的回贈優惠,只要該月的用電量達到500 kWh或以上就可以從電費單中扣減50美元,且用戶每星期都會收到電郵通知,了解每週的用電量,這樣就能預計該月能否「達標」獲得回贈。
看深一點、想多一點
相信沒有人喜歡被別人形容為膚淺,但諷刺的是我們很多時卻又只喜歡看表面,特別是在這個喜歡訴諸感性的年代,有時我們只因為聽了一個令人感動的分享,便決定了我們的立場和原則,既不願意再作理性討論,甚至對一些本來十分明顯的事實和理據都會視而不見。我們很多時原來並不如我們自己所想的那麼理性和客觀,特別是在網絡的世界,當我們看不到對方的面容,不明白對方的苦楚,我們便容易變得麻木不仁,有時更會以為自己在網上可以是一個為所欲為的隱形人,忘記了自己所做的到頭來會在其他人的傷口上大力撒鹽,更會令自己身陷囹圄。
「寓禁於征」與外國環保趨勢
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然而香港的環保運動雖然已經推行多年,但為人熟悉的,好像就只有「三色桶」和「膠袋稅」。本來在2024年8月實施的垃圾徵費,在不絕的爭議聲中暫緩實施。其實除了抽稅、徵費之外,要實踐環保,應該怎樣行?外國的經驗可以借鑑一下嗎?本社於2月28日舉辦了「寓禁於征」與外國環保趨勢網上專題講座,請來溫哥華信義會新生堂牧師吳庭亮博士擔任分享嘉賓,分享對環保政策推行的意見。
各家自立門前塑,那管他人要環保
想要改善眼睛問題有很多方法,若肝血不足,便需要是先養肝,眼睛是眼睛,肝是肝,為何護眼要養肝?原來肝血不足會影響眼睛,讓人視線變得模糊、無法對焦。牽一髮動全身,一個身體各個部份會互相影響,一個地方各個部門雖然獨立運作,但真的可以老死不往來,你有你環保,我有我「風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