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愛關係
愛情是人與人之間一個重要的情感,在這講求浪漫與激情的時代,我們仍深信承諾在戀愛關係的重要,讓人透過委身的戀愛關係認識自己,建立別人,共同邁向幸福的將來。
根據香港政府公佈的2020年人口統計數字,香港60歲以上的長者人口約200萬,佔整體人口約27%,[1] 即每四個人當中,就有一位長者。社會對長者的關注,主要圍繞醫療和社區照顧層面,而長者在性方面的身心健康卻一直都被忽略。
相信不少家長可能都聽過小孩子說想和父母結婚。作為父母聽到這些有趣的說法,肯定心裡會感到甜絲絲,也體會到子女的成長,小腦袋開始對情愛有一點想法。當家長回應孩子的話時,除了簡單地說「不可以」之外,其實還可以加入一點教育元素。
整理及撰文: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通識教育及流行文化)
1. 引言
性教育不是單一話題,比較複雜,社工處理性教育的時候,往往會表達一些擔心,或者不懂得怎樣入手。其實,與青少年人談性教育,大部份情況並不困難,感到困難的原因很多時都是來自社工自己。本文首先會處理性教育的內容,之後會從語言和場景兩方面分析當中的困難。最後會分享幾個可行的做法和心得,望社工們可以舉一反三。
1. 引言
明光社是一個關注傳媒、性文化及社會倫理的非牟利團體,本社自1997年成立至今一直本著基督教信仰,藉研究、監察、教育及出版等工作,關心社會、服務人群。我們致力推行有價值的情性教育,在2018年到訪了92間中小學,主領超過265場性教育講座及118場性教育工作坊,宣揚健康正確的性觀念,期望能引導學生建立健康正確的價值觀,能在這多變的社會為自己作出明智的抉擇。
有些情侶明明彼此相愛,卻因溝通模式和情感需要的不同,對彼此造成傷害。兩位心理學系榮休教授金.巴塞洛繆(Kim Bartholomew)與倫納德.霍洛維茨(Leonard M. Horowitz)提出,在戀愛世界裡,人對其伴侶的依附情況可分為四類,分別是安全型(secure)、焦慮型(preoccupied)、害怕逃避型(fearful-avoidant)和排斥逃避型(dismissive-avoidant)。
我作了一個夢。
在夢中,我看見外婆打開一本相簿,用纖細而靈巧的手,緩慢地一頁又一頁翻著。我從未見過這樣年輕的外婆,她的臉龐肌膚緊緻,束著一頭微曲及肩的秀髮,散發著亮麗的光芒。她穿著一條企領的連身碎花裙,正細心地看著相簿裡頭的黑白照片,流露著若有所思的神情。
當一個仍然在學的女孩和她的男朋友,突然發現女方懷孕,他們要承受的壓力有多大?精神科醫生湯瑪斯.赫姆斯(Thomas Holmes)和理查.拉赫(Richard Rahe)就曾訪問超過5,000個病人,看看他們在過去兩年有沒有遇上問卷中的43件人生事件,這些事件包含著「生命變化單位」(Life Change Units, LCU),並有不同的壓力重量(附表)。如果病人面對的LCU愈多,其累積的分數會愈高,壓力亦愈大。而承受的壓力過大,亦會令他們更易患病。
PUA[1],全稱Pick-up Artist,即搭訕藝術家,也叫泡學、把妹達人、戀愛大師。起源於上世紀70年代的西方社會,當時PUA主要透過幫助不擅社交的男性提升社交技巧來達到追求異性的目的。隨著網絡的快速發展,自2008年起,PUA在中國如雨後春筍般迅速發展起來。
情人節到,想出pool者[1] 苦(既渴望戀愛,又苦於單身),但有些已出pool者更苦!(有些遇到渣男/女,掉入無邊的苦海。有的面臨離婚,度日如年。還有的做了未婚媽媽,男友卻另覓新歡,未來?恐怕只有@......@!)。
現在要拍拖、結婚真的很不易!無論是香港的男女人口比例失衡、男女地位失衡[2],還是離婚率高企(根據《香港統計月刊》,2016年的離婚個案,大約是1991年的近3倍)、房價貴(有報道指,近年本港樓宇呎價已達大學畢業生月薪的七成!)、情色陷阱等等……現在要拍拖、結婚真的很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