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文章

主要索引標籤

誰偷走了我們的理性?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流行文化)
13/07/2011

近日有報章報道:「投訴文化植根下一代,家長無理投訴愈多,學生也愈來愈藉投訴挑戰老師,把自己看成消費者的角色。」文章更稱有老師叫幼稚園學生放好書包,學生不但拒絕,更恐嚇說會找「媽咪」投訴老師。有老師為了類似情況而噤聲。

投訴文化屢見不鮮,有人認為這類文化的始祖是某電台的兩個「烽煙」節目,日鬧夜鬧,鼓勵群眾發聲,為自己爭取權益。

教會關懷貧窮網絡︰倡議政策 為窮人發聲

11/07/2011

「教會關懷貧窮網絡」主席李炳光牧師關注到本港貧富懸殊問題愈來愈嚴重,社會瀰漫著一股仇富的氣氛,他擔心如果情況再惡化下去的話,社會可能會出現大家不想預見的動盪。為此,教關來年的方向,除繼續其扶貧的事工外,亦會加強政策倡議的工作。
 

基督教宣道會屯門堂︰愛心服侍 傳揚福音

11/07/2011

基督教宣道會屯門堂歐亦沛傳道相信,宣教是宣講與服侍的結合,因此該堂會近年積極推動弟兄姊妹投入地區服務,努力做好「好鄰舍」的角色。
 
該堂會在去年及今年,便開展了兩項社會關懷服務的事工,分別是成立「生命小天使關懷隊」及派發「愛心食物現金券」。
 

香港基督教協進會︰社教不分離 關注停不了

11/07/2011

打從1954年香港基督教協進會成立以來,該會便一直關注社會公義、和平、人權、自由、民生等課題,因此經常就政府的政策給予意見及回應,例如政制發展(包括支持雙普選)、特首施政報告、財政預算案、種族歧視法案等;此外,協進會也不時倡導、推動及參與和社會民生有關的活動,如就全球化、全民退休保障等議題作出討論和爭取。

林海盛牧師 盼社會視教會為一員

11/07/2011

現為香港西區浸信會主任牧師的林海盛牧師,早在1983年讀神學之前,已經參與社關活動。「還記得我的第一次,是因為當時香港電台有個討論不同思潮與宗教的節目,他們對基督教作出一些有偏頗的評論,當時我母會(旺角浸信會)吳宗文牧師,發動弟兄姊妹寫投訴信,我就參與聯絡、聯署、代禱的工作。」

城市睦福團契︰顧念貧困家庭

11/07/2011

「宣揚基督仁愛,顧念貧困家庭;建立和平之子,同盼和睦之城。」是城市睦福團契的使命宣言。
 
在1983年成立的睦福,前身是「香港木屋區福音團契」,初期主要從事社會邊緣家庭的救急扶貧工作,致力為當時香港不同寮屋區居民提供全人關懷服務。
 

朱耀明牧師 關社不言休

11/07/2011

朱耀明牧師的社關光譜是很闊的,他不單止參與民主運動,而事實上,自1974年他加入柴灣浸信會以來,在推動地區服侍的工作上亦相當積極,深得柴灣街坊的肯定。
 

施達基金會︰放眼世界 扶貧濟困

11/07/2011

「我們相信每個人都是按照上帝的形象被造,各有其價值和尊嚴;任何人皆不應受困於貧窮的惡性循環中。」基於這個信念,施達基金會關顧的群體,一直是不分種族、性別、信仰和膚色的,而且遍佈全球20個國家及地區。
 

明光社社關事工

11/07/2011

明光社成立於1997年5月,是一個關注傳媒、性文化及社會倫理的非牟利團體,希望本著基督教信仰,藉研究、監察、教育及出版等工作去關心社會、服務人群。
 
為了推動弟兄姊妹關心社會,本社有不同的事工和活動,包括︰

基督教會活石堂石梨堂︰食物展關懷

11/07/2011

常言道「施比受更為有福」,這句話套用在教會的社關事工上,同樣適用。以基督教會活石堂石梨堂為例,堂會自從2009年9月成為教會關懷貧窮網絡「愛心糧倉」的伙伴教會後,弟兄姊妹的愛心和投入度都有所提升,更有受惠者因而決志信主,令教會人數不斷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