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主要索引標籤
鏗鏘說
張志儉博士
| 香港傳媒教育協會主席
28/03/2019
閒來無事看電視,看的是港台節目。
先來利申,筆者在過往曾替香港電台及電視作客席主持,少不免對其製作有點感情,但現實亦和大多數香港人一樣,對港台節目有歸屬感,是因為其節目內容與市民大眾的生活,無論在文化藝術,抑或時事評論,都息息相關。
不只是長者才會傳送假新聞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教育及行動)
25/03/2019
當接收到有趣的網絡訊息,或看到令人想給10個「嬲嬲」的新聞標題時,你會否立即就在社交平台、即時通訊平台的朋友圈中分享?或是會仔細看一遍訊息的內容、查證清楚才轉發出去?
琴瑟奏鳴再婚路
羅玉麗
| 明光社項目統籌經理
25/03/2019
要經營一段婚姻並不容易,離異過的人士要重整心情與新伴侶同行再婚路,需要更多的委身與支持。夫婦關係和諧是家庭關係建立及孩子成長的關鍵因素,本社為此於1月舉辦了第三次好繼爸媽訓練——琴瑟奏鳴再婚路。
使用即時通訊工具的小迷思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通識教育及流行文化)
25/03/2019
即時通訊工具,例如WhatsApp,WeChat,Telegram,Snapchat等等,看起來很方便,短時間裡即時可以與一個,甚至一群人互動,發放訊息,音訊,影像。但我們甚少思考透過這些工具去傳意,究竟有多準確,在此列出一些使用即時通訊工具要注意的地方,供大家參考。
神的恩典是夠用的 明光社賣旗日回顧
鄧玉瑩
| 明光社行政幹事
25/03/2019
對我來說,籌備賣旗活動不是一份工作,而是一份使命,因為賣旗日是機構主要的收入來源,每次賣旗籌得的款項會用於事工的推展。可以想像,能透過賣旗籌得經費,對機構來說是十分重要的。
認識性短訊現象
張勇傑
| 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性教育)
25/03/2019
根據政府統計處2017年的數字,10歲及以上人士擁有智能手機的比率高達88.6%。[1] 智能手機已成為我們生活的必需品,筆者曾邀請一班中學生列舉他們最常使用的手機應用程式名稱,答案往往都是各熱門的社交應用程式。
幫助青少年抗逆——「外」有妙法
林天然
| 明光社項目主任(生命教育)
25/03/2019
今日的香港,不時傳出青少年自殺的噩耗。如何能更有效地幫助青少年抗逆,這個議題已在香港社會各界討論多時。今天,我們不妨跳出香港,放眼國際,尋找一些其他國家行之有效的方法,看看能否帶給我們多一些的靈感或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