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索引標籤
當諸事不順的香港,遇上了同病相憐的野豬
陳永浩博士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主任(義務)
20/12/2021
一次警察被野豬撞傷的新聞,令全城都關注野豬出沒的問題,政府對待野豬的態度更是一百八十度改變。然而,由傳統文化對於「豬」的理解,以至香港今天所面對的「野豬問題」,都充滿了誤會與誤解。
從來都被誤解了的豬?
病向淺中醫
陳偉洪
| 過去八年,整家往返三地,搬家七次。由市區搬到長洲,從香港移居到德國,回港後再到台灣。經歷由社工成為神學生,畢業後,曾嘗過作宣教士的辛酸,體會過牧養教會的苦樂,現在又以學生的身份暫居於台灣。客旅人生大概莫過如此,作為寄居者就只能聽從上主的帶領。
14/12/2021
年紀漸長,身體毛病愈多,是難免的。筆者來台灣後,生活較有規律。堅持每天做運動,多注重飲食,體重亦下降不少。但仍有一些小毛病相繼出現,需要求醫跟進一下。
睇港產片非必然
陸君樂
| 本社前性教育項目主任,曾任記者、懲教、保安、軍人,現職算是「商人」,近年常穿梭港加兩地工作。其後在英國取得刑事司法及保安管理碩士,並完成MBA課程。
09/12/2021
《梅艷芳》一片亦有在多倫多數間戲院上映,其中一間就在小弟住所不遠處,故二話不說便問家中兩老有無興趣一齊去睇。起初以為不難買飛,誰料雖然已經上映了10天,再加上該院每天都有三、四場次,但網上購票都要在四、五天後才有較佳座位。
認識假新聞 從定義說起
陳希芝
| 明光社項目主任(編輯及翻譯)
01/12/2021
相信市民對「假新聞」(fake news)一詞並不會感到陌生,其實早在1890年代已有人使用fake news這個詞,[1] 在今天,它更成為了一個日常用語。不過,要為假新聞這個詞下一個定義並不容易,學者亦有不同的看法。
這兩年,新聞自由是怎樣被收窄的……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新媒體及流行文化)
01/12/2021
2019年,全世界在看香港社會,以及世界各地不同的網絡抗爭事件,這令各地政府突然醒覺,原來很多網絡資訊,可以危害政權。網絡直播、評論、「起底」、分享等等網民的日常活動,政府以往從來未有想過要規管,但當發現整件事原來可以令社會停擺時,似乎不能不干涉了。
參考資料
01/12/2021
周詩韵、M.Lui。《媒體解碼:時事背後》。香港:明報出版社,2019。
梁麗娟。〈傳媒記事簿〉。香港電台網站。網站:https://app3.rthk.hk/mediadigest/category.php?cid=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