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主要索引標籤

但願人長久

陳家殷    |    執業大律師
19/01/2011

 近日腦海中經常泛起〈但願人長久〉這一首流行曲的旋律(由王菲翻唱,北京中央樂團伴奏的版本)。很喜歡辛偉力(Alex San)先生的編曲,跟王菲恰到好處的唱腔,彷彿把蘇軾在月下起舞弄清影的意境活現眼前。
 

以更新迎變化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18/01/2011

時代的步伐變得太快,過往要經歷幾百年、幾十年才能完成的變革,現在只需幾年。有人強調以不變應萬變,若不變是指所持守的原則和核心價值,絕對值得鼓掌,若所指的是在形式和方法上堅持不變,卻可能只是我們恐懼、懶惰和僵化的藉口。

與Web3.0共舞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18/01/2011

facebook以雷霆萬鈞之勢,在六年內坐擁五億五千萬用戶,以人口計等同全球第三大國。時下的青少年若沒有facebook,恐怕也會覺得自己沒有「臉」,而facebook創辦人朱克伯格(Mark Zuckerberg)亦成了2010年的風雲人物。

虛擬與現實的化身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流行文化)
18/01/2011

自從臉書(facebook)成為現今流行的社交「場所」後,青少年紛紛上facebook開個人戶口,寫下個人資料,與人交流,結識新朋友,甚至發展戀情。由網絡走到街上,由虛擬到現實世界。我們在網上所展示的自我形象和身份,怎樣影響著個人成長,又怎樣改變我們與人相處的模式?

Web3.0是王道?!

陳永浩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主任
18/01/2011

由90年代起,媒體發展的主旋律已漸漸由互聯網主導。
不到20年,互聯網絡(World Wide Web)
已經歷了幾次的「世代交替」。究竟改變的重點在哪裡?
最新的Web3.0又是甚麼?這個新銳的網絡革命又會為我們帶來甚麼得益和影響?
 

當人人是記者時......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流行文化)
18/01/2011

在社交網站,經常有網友分享不同的新聞、故事、短片、音樂片段等,當中有個人經歷,也有轉載別人的分享,或主流媒體的報道。過程中,我們不斷把資訊加工,如複製、分享、留言、增刪,甚至改圖改字。原來,在網絡世界中,我們早就不是單純的資訊接收者,而是資訊發放者。那麼,我們需要學習「傳媒操守」嗎?答案當然是肯定的。

反轉新聞界的「動新聞」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監察及行動)
18/01/2011

從2009年開始,香港《蘋果日報》逐漸於其網頁加入了「動新聞」。起初只是一些剪輯的新聞片段,後來慢慢加入一些動畫,並運用想像力填補了新聞資料中的一些空白地帶,以達到刺激讀者眼目的效果。但我們觀察了當中的一些報道手法,發現「動新聞」可能成為傳媒集團用作渲染「煽、腥、色」的平台。當青少年本著關心時事的心態瀏覽新聞,很可能輕易在「動新聞」中接觸到色情及暴力的畫面,不知不覺地吃著糖衣毒藥。

和「數碼土著」同行

梁麗娟博士    |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及傳播學院導師
18/01/2011

對不少家長來說,互聯網是子女與他們之間的鴻溝,是家長無法觸及的世界。與互聯網一起成長的一代被稱為「數碼土著」(Digital Native),互聯網世界就像他們與生俱來的成長環境,難怪有瀏覽器名稱為「原始森林」(Safari),意味著網路世界可以像森林般尋幽探勝,驚險刺激程度不遑多讓。

與時並Web

沈雅詩、招雋寧    |    明光社項目主任(編輯及資源管理)|明光社項目主任(青年事工)|
18/01/2011

在網絡的新世代,新媒體往往被視為洪水猛獸,但事實上,Web2.0同樣提供了一個可供分享生命、快速回應年青人需要的平台。不少青年工作者、團體、家長,就覷準時機,採取主動出擊的政策,一於「你Web我又Web」,用新媒體牧養年青人。

生殖科技的倫理反思

鄧紹光博士    |    香港浸信會神學院基督教思想(神學與文化)教授
18/01/2011

生殖科技的使用,已經不再限制於非人類的領域,逐漸普及至協助人類生殖下一代的實踐。這種漸趨多人使用的生殖科技,過去基本上仍然限制於使用已婚夫婦二人的精子和卵子予以結合來生殖下一代。單是這種做法已經有許多倫理議題需要面對。從基督教信仰角度來看,這關乎生養的召命是給人類整體,抑或是每一對夫婦?上帝在人類生養的過程中的位置又如何?然而,近日香港社會發生的事件,卻使這方面倫理議題進一步激化、尖銳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