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主要索引標籤

誰偷走了我們的理性?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流行文化)
13/07/2011

近日有報章報道:「投訴文化植根下一代,家長無理投訴愈多,學生也愈來愈藉投訴挑戰老師,把自己看成消費者的角色。」文章更稱有老師叫幼稚園學生放好書包,學生不但拒絕,更恐嚇說會找「媽咪」投訴老師。有老師為了類似情況而噤聲。

投訴文化屢見不鮮,有人認為這類文化的始祖是某電台的兩個「烽煙」節目,日鬧夜鬧,鼓勵群眾發聲,為自己爭取權益。

公義之行 始於足下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11/07/2011

自從1974年洛桑會議之後,不少教會和信徒對社會關懷的意識無疑是逐步提高了,但在教會的日常運作上,社關就好像環保一樣,大家在原則上不會反對,但又不會十分積極參與,不過是葉公好龍。

何謂社關?

11/07/2011

基督教信仰跟其他宗教有很多不同之處,其中包括基督徒相信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而並非靠「行善積德」而來的。然而,基督徒斷不否定行善的意義,而且按照神的心意,我們在得救後更加應該行善。

新福事工協會︰憐恤新來港群體

11/07/2011

「主的靈在我身上,因為他用膏膏我,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路四18)
不少人對新來港人士、貧窮群體都充滿負面評價,甚至歧視。可是,新福事工協會卻視他們為寶貴的,是主所愛的,因此竭力關心神所憐愛的這一群。
 

豐盛髮廊︰良心消費 助人自助

11/07/2011

信徒可有想過,透過消費,也可關心社會,援助弱勢?其實香港有超過300間社會企業,它們要成功營運,全賴你我身體力行,作出良心消費。
 
作為社企之一的「豐盛髮廊」,其義務董事紀治興表示,社企是一盤為公益而做的生意,它的產生是為了幫助弱勢社群。換句話說,消費者光顧社企,不單止可以滿足自身的需要,也能夠直接幫助其他人。
 

教會關懷貧窮網絡︰倡議政策 為窮人發聲

11/07/2011

「教會關懷貧窮網絡」主席李炳光牧師關注到本港貧富懸殊問題愈來愈嚴重,社會瀰漫著一股仇富的氣氛,他擔心如果情況再惡化下去的話,社會可能會出現大家不想預見的動盪。為此,教關來年的方向,除繼續其扶貧的事工外,亦會加強政策倡議的工作。
 

基督教宣道會屯門堂︰愛心服侍 傳揚福音

11/07/2011

基督教宣道會屯門堂歐亦沛傳道相信,宣教是宣講與服侍的結合,因此該堂會近年積極推動弟兄姊妹投入地區服務,努力做好「好鄰舍」的角色。
 
該堂會在去年及今年,便開展了兩項社會關懷服務的事工,分別是成立「生命小天使關懷隊」及派發「愛心食物現金券」。
 

香港基督教協進會︰社教不分離 關注停不了

11/07/2011

打從1954年香港基督教協進會成立以來,該會便一直關注社會公義、和平、人權、自由、民生等課題,因此經常就政府的政策給予意見及回應,例如政制發展(包括支持雙普選)、特首施政報告、財政預算案、種族歧視法案等;此外,協進會也不時倡導、推動及參與和社會民生有關的活動,如就全球化、全民退休保障等議題作出討論和爭取。

林海盛牧師 盼社會視教會為一員

11/07/2011

現為香港西區浸信會主任牧師的林海盛牧師,早在1983年讀神學之前,已經參與社關活動。「還記得我的第一次,是因為當時香港電台有個討論不同思潮與宗教的節目,他們對基督教作出一些有偏頗的評論,當時我母會(旺角浸信會)吳宗文牧師,發動弟兄姊妹寫投訴信,我就參與聯絡、聯署、代禱的工作。」

城市睦福團契︰顧念貧困家庭

11/07/2011

「宣揚基督仁愛,顧念貧困家庭;建立和平之子,同盼和睦之城。」是城市睦福團契的使命宣言。
 
在1983年成立的睦福,前身是「香港木屋區福音團契」,初期主要從事社會邊緣家庭的救急扶貧工作,致力為當時香港不同寮屋區居民提供全人關懷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