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文字版 (燭光網絡 36期)

跳入旋渦,走出泥淖

燭光網絡 36期 (p.1)
12/05/2004

吵吵鬧鬧何時了?意義有多少?
  若果香港是一個壓力煲,去年的七一遊行就是一個內部壓力幾乎引起爆炸的臨界點,政府擱置廿三條的立法,就像暫時熄了火,但過去幾年,由於經濟下滑、樓價暴跌、失業高企、加上政府管治不力、傳媒瀰漫一片戾氣,不同事件引起的爭論以及市民的怨氣日深,大家整天就生活在吵吵鬧鬧的環境之中,令人感到鬱悶,難怪患上精神和情緒病的人越來越多!

  在傳媒和文化方面,香港人的精神素質可說越來越庸俗及市場化,由於外在環境和潮流主導著很多人的心態和生活模式,在所謂多元化的社會中,卻越來越單元,雖然我們有不少的電視台、報刊、雜誌和流行音樂,卻以力求創新,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手法,傳遞著大同小異的內容──鼓吹色情、性濫交、同性戀、言語暴力、踐踏他人、嘩眾取寵、放縱自我……

  在民生方面,貧富懸殊仍然是一個嚴峻的社會問題,在經濟不景的時候,共渡時艱成了一些大財團裁員減薪的藉口,銀行不肯減低貸款利息的理由,結果,小市民的苦頭卻成了銀行和大財團又創新高的利潤!

由家國、人文、科技 到 「放、認、關、爭」細說香港大專生的文化素養

燭光網絡 36期 (p.3)
12/05/2004

近年,香港的大專生常被詬病為「一蟹不如一蟹」,從學術表現到待人接物的品格上,都讓人有每況愈下之感。究竟香港現在與過往的大專生是否真的有很大分別?他們欠缺了哪些質素?我們分別走訪了傳媒機構負責人以及大學教授,看看他們對現時香港大專生的文化質素有何見解。

《時代論譠》社長李錦洪認為,隨著時代的推進,知識範疇改變,造就了每個時代都有其獨特之處,故不易判斷哪個時代的大專生孰優孰劣。然而相比下,70、80年代的大專生,由於生活在一個較傳統的社會,加上當時社會的動盪,中國政治正進行翻天覆地的轉變,故學生對傳統文化會有較深的認知。

個人主義的影響

到了90年代及21世紀,學術知識愈趨專業化,令學生花更多時間專精於某一門學問,加上個人主義抬頭,強調著重自己的感受與前路,認為知識是個人生命的投資,不同以往大專生的想法:讀聖賢書所為何事呢?是為社會而有一番志業。總而言之,近二三十年的個人意識大大增強了,而相對使命感則大為減弱,這是一個比較明顯的分野。

爭取不應是唯一焦點

燭光網絡 36期 (p.6)
12/05/2004

自上年七一遊行以來,香港的政治生態急速改變,最近人大常委又主動進行釋法,究竟未來的政局將會如何發展下去?作為基督徒可扮演甚麼角色呢?我們訪問了香港大學法律學院副教授戴耀廷先生、浸會大學宗哲系助理教授陳慎慶博士及中國神學研究院副院長余達心牧師為我們作分析。

余達心(簡稱「余」)認為現今香港的問題就是香港面對著不能太有效管治的政府,突顯了由中央委派而又沒有民眾基礎的特首的問題,可以說因著特首管治不力,加速了人民對特首普選的訴求。而陳慎慶(簡稱陳)亦認為七一50萬人遊行、元旦大遊行,甚至最近反釋法遊行等,都反映了香港市民有強烈的民主訴求,希望可促成民主制度,陳認為中央是了解的,但中央擔心民主制度的實現會使中央失去對香港的控制權,擔心香港好像西藏、台灣般,不希望普選選出了一位香港陳水扁,帶領香港抗拒中央的管治。

如何扭轉傳媒新一代的價值取向

燭光網絡 36期 (p.9)
12/05/2004

「曾xx滿口垃圾」、「變態姦殺 北嫂裸屍」、「43歲余xx賣肉養家」…… 每天經過報攤,都不難看見類似的頭條新聞;斗大奪目的標題,配以震撼的相片彩圖,利用好奇心煽動著行人的購閱意欲。

大眾傳媒具有設置公眾議題和改變社會價值觀的能力,本來在言論自由的大前提下,傳媒的工作該受尊重。可是近年香港傳媒不斷挑戰社會的道德底線:合家歡時段的電視劇公然美化濫交及同性戀,通俗報章的圖文變得更煽情,娛樂新聞的焦點由名人陰私下移到紅星私處,週刊和漫畫儼如黑幫通訊跟色情刊物混合體,網絡遊戲中暴力色情司空見慣。究竟我們的傳媒發生了什麼事?

新聞只是一件T恤?

於《經濟日報》任職的資深傳媒人丘誠武指出,大眾化報刊流行以嘲弄、鄙俗的語氣處理新聞,是因為高度市場化取向所致,這樣令新聞資訊淪為迎合顧客口味而剪裁的T恤般,是一件在街上叫賣的商品。

將溫情替代苦困

燭光網絡 36期 (p.12)
12/05/2004

香港,是一個矛盾的地方。最近有權威的國際雜誌報道,香港億萬富豪的身家位列世界前茅,其中更有人當選亞洲首富。但不久前,卻有人權組織的報告,指香港貧富懸殊情況嚴重,其差距同樣站在世界的前端。

究竟,香港的貧窮問題癥結在哪?弱勢社群的生活是否每況愈下?這會成為社會性的危機嗎?為此,我們訪問了兩位關注貧窮人士的前線工作者,了解有關的情況。
新移民家庭的悲歌

李健華牧師是新福事工協會的總幹事,一直關注新來港人士的需要,致力提供協助及輔導。李健華指出,現時香港的貧窮問題嚴重,貧窮人口超過一百萬,許多人月入低於港幣三千元,情況令人擔憂。

就以李牧師平日接觸的國內及南亞裔新移民為例,失業對他們來說,是「家常便飯」。即使有工作,他們也常是處於開工率不足的狀態。李牧師指出,自發生金融風暴後,企業紛紛裁減基層職位。以往清潔工人、管理員等,一般每月會有港幣八千元左右的收入,但近年政府為節省開支,很多部門將工作外判予私人公司,導致大量基層員工的薪酬暴跌,但工時則躍升,每天工作十二小時,月薪只得港幣五千元的情況極為普遍。而新移民來港後最常從事的,正正就是飲食業清潔工、管理員、裝修等受影響最大的工種。

女為悅己者「殘」!

燭光網絡 36期 (p.15)
12/05/2004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好像自古至今,男子皆喜愛身材窈窕的女子,這個情況被傳媒的吹噓下,變得越來越嚴重。炎夏將至,各纖體美容公司已急不及待推出一系列產品,美其名為幫助女士重塑身體曲線及重獲自信,其實還不是要女士們將「賣肉錢」送上。不要以為瘦身纖體是女性的專利,其實男士亦不能倖免,一系列專為男士度身定造的的健身產品亦已相繼推出市面,還不是要達到穿衣好看的效果,令老中青的男女皆依照傳媒塑造出來的「完美身體」來改造自己。

曾經在一個朋友的婚宴上,遇見一位身型已算纖瘦的女子,,只見她要了一杯熱開水,吃了幾粒「小丸」後,在整晚的宴會美食當中,她只吃了幾「啖」蔬菜,這樣便算完成她的晚餐了。近年,參加飲宴很多時都會遇到類似的情況,女士們不但全不吃肉,甚至所有含澱粉質的食物亦不沾口,可見由傳媒策動下的纖體瘦身文化多麼成功,連一向貪吃的女士,對著一桌美食,亦能忍口,若女士這種抗「食」力能推展至抗「買」力,肯定對香港的時裝零售造成極大的衝擊。纖體瘦身潮流並非香港獨有的產品,在所有先進國家都有這個現象,只是香港的情況特別嚴重,差不多遍及各個階層、各個年齡人士,而減肥方法亦多如繁星,除了健康的做運動方法外,還有節食、代餐、抽脂、推脂、沖涼、瘦身茶、消脂丸、食肉減肥法、自動消脂等等,總之各式各樣千奇百怪的減肥方法都有,目的只有一個──令你自願將辛苦賺取的金錢,雙手奉獻給他們。

愚人?娛人!

燭光網絡 36期 (p.18)
12/05/2004

去年四月一日,一代巨星張國榮從文華東方酒店一躍而下。自此,本來以開玩笑為樂的愚人節即被賦予南轅北轍的意義;對中、港、台、日等亞洲地區的華人來說,這娛人娛己的節日蒙上了淡淡的哀愁。

作為一代偶像與影帝,張國榮對演藝界的貢獻,毋庸置疑。筆者雖不算是他的忠實歌迷,但對其動聽的歌聲、精湛的舞技及演技,仍甚表欣賞;只是對於巨星自我結束寶貴生命的選擇,無論基於甚麼原因,恕不敢苟同!

在張國榮逝世一周年舉辦連串的悼念活動,表揚其演藝事業,實屬無可厚非。不過,將張國榮蠟像放在山頂杜莎夫人蠟像館的「偉人殿堂廳」,倒令筆者有如丈八金剛,摸不著頭腦,但當看到Twins榮登小學生眼中十大名人榜首,立時明白為何張國榮蠟像能進駐「偉人殿堂廳」!

「不可能」的呼召

燭光網絡 36期 (p.21)
12/05/2004

關注流行文化歪風是九二年歸主時內心多次感應到的呼召,可是在多年來,這呼召一直因種種原因被拋諸腦後。直至科網泡沫爆破,早上仍是編輯部統帥下午卻被踢進了失業大軍,正待重投傳播業,卻驚覺這行業的生態已是面目全非:正統書籍出版市場萎縮,報章內容小報化,雜誌內容色情化;電子傳媒鼓吹亂愛訊息。傳媒老闆看利潤重於質素,資深編輯成為裁員對象。同年出道的編輯多數情願轉行,有所堅持的我當然是處處碰壁。便趁這悠長假期,先完婚再說。

蜜月歸來,看到求職網站送來「筍工推介」電郵,竟是某上市網絡公司高薪招請「對成人AV有深入認識的新聞系畢業生」為網上脫衣新聞節目的編輯!當下氣得搥(鍵) 盤而嘆:連新聞報道也出動祼女招徠,什麼傳媒操守還有啥用? 自此,已知自己再不能忍受在烏煙瘴氣的傳媒中混飯吃,那呼召再度在內心響起。老朽的唐吉軻德尚策馬迎戰風車巨人,誰敢保證天父不正要我這「傳播界耆英」跟那霸佔傳播渠道的「煽色腥」巨人爭戰?於是大著膽子,把這認為不可能的呼召擺上。

三個月就此過去,天父仍沒有回應;由於生活需要進入一家消費雜誌工作。每天要向讀者宣傳最奢華的生活,加上迷信風水的老闆夫婦擅用的管理策略是刻意挑起同事間的鬥爭,令我每天上班心裡都有如刀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