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不合,繼而動武是過往不少衝突發生的原因,但現時往往是一言不發,首先動武。當一個社會不重視對話,彼此嚴重缺乏互信,而對抗性行動,甚至是肢體抗爭成為了社會運動的主流,大家只重宣示立場而忽略理性交流和互動,要就社會矛盾和分歧尋求共識便愈來愈困難。
在多元社會,由於不同團體和族群之間的利益、喜好和訴求分別愈來愈大,任何的法例、政策和意見要取得多數人的同意和共識亦愈來愈困難,正如今時今日的電視節目和娛樂亦愈趨小眾化,而不同族群要維護本身權益和為自己發聲的意欲亦愈來愈高,任何真誠地彼此尊重和希望以和平方式解決分歧和矛盾,避免武力衝突和破壞社會秩序的人,都應該努力尋求以對話、調解作為解決問題的起點,不應將零和遊戲、先發制人作為唯一及優先的社運策略。
文字版 (燭光網絡 96期)
愛在抗爭蔓延時
從對話到抗爭 — 淺談社會行動的多樣性
社會好比一台由人建造的機器,在這台機器下,有人以積儹財寶在地上為使命,白白使用他人卻不給工價;有人以行詭詐為榮,將歪理當作真理強加在他人身上。面對這些不公義,人或許小如一個齒輪、一顆小釘子,對改變社會無足輕重。
近年在香港不斷看到一個個年輕人在烈日當空下,無懼風雨走上街頭,守護公義,推倒他們心目中的惡法,著實令人感到振奮。然而,社會行動具有多樣性,大家可以用不同的方式為公義發聲。不要以為自己只是一顆小釘子、小齒輪。
個人 = 無力改變?
新媒體
社交網絡及即時通訊等工具成為香港人日常生活的重要部份,亦成為現時社會運動的動員渠道,甚至成為戰場。但這是否等於網絡就可以有效地成為輿論戰場及動員場地?而新媒體如何與社會行動互相配合產生巨大的果效?新媒體能否有效令資訊傳開,是否動員的最好地點?新媒體如何改變整個抗爭行動的做法?這些皆是本文討論的範圍。
剛剛在台灣落幕的太陽花學運,透過網絡動員參與,結果一呼百應;2012年香港學民思潮由一個facebook專頁開始,一直動員學界反對國民教育,最後令議題萬人矚目,最高峰時可以召集數以萬計的人包圍政府總部。他們發表一個話題就可以有過萬人讚好(like),並有大量分享和留言。[1] 以上在在顯示網絡社運的發展一日千里,在非暴力抗爭中以此為動員手法,非常成功。再看數年前開始鼓吹的「無魚翅婚宴」運動,令今日香港婚宴的魚翅酒席數量大減,魚翅入口量亦大降三成。[2]
新舊社會行動 冷靜與熱情之間
在電視熒幕上,我們不時會看到有關社會行動的鏡頭,有些以請願、遊行示威的形式進行,向政府代表遞交簽名和信件後便和平散去,一切像是按預定的劇本有組織地進行。但有些社會行動則像是缺乏組織,任由在場人士自行商討決定之後的行動,有的會選擇留守現場,有的會選擇「打游擊」,改變原定計劃「突襲」某些政府重地,使鏡頭充滿警民衝突的影像。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系副教授黃洪認為,這其實反映著行動組織者是以新舊兩套社會行動的手法組織行動。
信徒參與社會運動 從行動實踐信仰
一場社會行動,由預備到行動再到事後跟進工作,要靠賴不同人士的參與。參與程度因人而異,有人負責全職籌劃,亦有人受感動而自發走出來。文中幾位基督徒在形形色色的社會行動中擔當不同角色,他們在參與當中的經歷、感受,以及對未來的計劃,或許讓我們更知道社會行動的真實面貌,並給那些正準備參與的信徒參考。
教會為何要在場——訪問朱耀明牧師
「我們在這時代領受了甚麼使命?」有多年參與社運經驗的朱耀明牧師字字鏗鏘,每個字擲地有聲。然而,這句話不僅指向朱牧師自己,其實亦適用於現今香港的教會。香港教會向來給人的印象是對社會事務漠不關心,但香港現正身處於風雨飄搖的時候,教會是否應重新思考自身的使命?除了關心人數增長及內部事務之外,在踐行上帝在這時代給予她的使命,勇於為真理發聲,讓世人藉著教會看得見基督的榮光方面究竟可以做些甚麼?
教會難以迴避的社關議題
2014年對教牧同工來說是愈來愈傷腦筋的一年,因為時代變了,以前對於一些社會問題,教牧若不知如何回應往往可以用政教分離為藉口推搪過去,外界或會友縱然有所不滿,很多時也只好不了了之。但今時今日喜歡逼人表態的社會氣氛;立場主導的傳媒生態;再加上威力弘大的互聯網和手機通訊模式,要窮追猛打易如反掌,一旦處理不善,教會隨時變成了某些議題的主角,甚至其他人抗爭的對象。未來半年至一年,有幾個議題是教牧同工難以迴避,無論是弟兄姊妹,以至外界和傳媒,相信都十分有興趣了解香港的教會和教牧究竟會如何取態,各位教牧,你們準備好應付抗爭了沒有?
政改與佔中
有關2017年行政長官及2016年立法會產生方法的在下半年將會進入白熱化的階段,不同政治團體,以至整個社會的角力和爭拗將會繼續升溫。而其中兩個爭論焦點將會是:
婚前婚後 變性與婚姻法
執筆之際,立法會正在激烈辯論《2014年婚姻(修訂)條例草案》,[1] 很多議員乘機將一些遠超終審法院裁決的議程放入法案,連平機會主席周一嶽醫生也建議容許跨性別人士(比變性人的定義闊得多)毋須做任何變性手術便可以按自己宣稱的性別結婚;陳志全議員更表示根據聯合國酷刑特別專員的建議,現時保安局的做法是對跨性別人士施以酷刑[2]云云,真是語不驚人死不休。
今次修訂《婚姻條例》,主要是按終審法院去年(2013年)就一宗變性人婚姻的裁決[3]修例,因此,政府的修例主要集中處理已完成完整性別重置的未婚人士,可利用新性別註冊結婚,仍維持一男一女的婚姻。至於如何看待已婚人士變性後的婚姻,由於涉及的條例眾多及牽涉人士亦較多,而且相當複雜,故需要諮詢社會上不同持份者的意見,現階段不能倉卒立法。
風雨飄搖的傳媒行業
繼《明報》前總編輯劉進圖被斬之後,未出版的《香港晨報》又有高層被伏擊。雖然仍未知道動機,但兩宗事件已令到整個行業陷入危急的時機,特別是印刷傳媒,面對多方面挑戰:互聯網媒體享有時間上的優勢,可以比傳統媒體更快發佈新聞;此外,報紙紙價上升,其銷售量和廣告又遭免費報瓜分,收益不斷減少;部份經常反對政府言論的傳媒,近日更高調表示被抽廣告。新聞自由表面上未死,卻在慢慢遭「陰乾」。
網上新聞發佈仍未及完善
近月的新聞均顯示整個行業趨向網上業務發展,先有本港兩大報業集團宣佈轉戰互聯網;有報章更以全份報紙電子版網上免費無限次閱讀作招徠,天天在報章中宣傳其新手機程式,以提升其點擊率和使用率。而其網站亦在內容上不斷增加即時更新的資訊。環顧現時各傳媒,大部份均有在facebook設立自己的專頁,將新聞、最新動態,以及一些副刊內容,按時放在網上,供網民轉傳。
不過,由於報業集團並沒有額外增加資源,專門及有系統設立具規模的部門,以專責處理網上新聞,因此這些網上的資料質素往住成疑,消息淪為互相抄襲。有時甚至出現情況如記者會未開始,記者為了交「即時新聞」就將新聞稿直接「搬字過紙」,結果新聞的主調變相就被記者會主辦單位操控了。
開放的信徒群體 無分左翼或本土
近年左翼和本土政治運動在香港沸沸揚揚,當中矛頭直指新移民及自由行。本土派稱他們為蝗蟲,損害香港人利益,更影響香港人的日常生活;另一方面,關心新移民福祉及左翼人士則認為新移民既來港就該得到社會資源,以助他們融入香港生活,成為真正香港人。左翼和本土派,在網上隔空對罵,兩派有時互相攻擊,令多元的公民社會敵意上升,對陣升溫。
左翼與本土派
去年12月終審法院裁定,香港政府規定居港滿7年人士方可申請綜援的政策違憲,令新移民來港1年已可申領綜援。幫助新移民進行此項司法覆核的蔡耀昌等人,即時被本土派全面圍剿,稱他們出賣香港人,要「落地獄」、「等報應」[1]等。
同時,本土派認為香港社會整體資源被內地操控,特別是自由行和新移民,怒斥他們是「蝗蟲」,破壞社會秩序,也間接影響一些旺區的商場和地舖全部變成金舖、電子產品店和藥行,影響香港巿民日常生活。他們更在近月不斷於旅客購物景點發起「驅蝗行動」,以拖喼表達對自由行過多而政府又不作任何入境控制的不滿,但由於行動表達手法較激進,屢受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