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間有個說法,《大富翁》圖版遊戲的原意是為了揭示地產霸權的弊端──地主壟斷土地、生產技術和市場,其他的商人和勞工都鬥不過他。《大富翁》這名稱實在太動聽,按其英文原名「Monopoly」,稱為《大壟斷》或許更貼切。
現實中的《大壟斷》
現實中,市民彷彿都被迫參與活人版《大壟斷》。少數香港玩家富者愈富,透過壟斷土地、交通和公共事業,大幅拋離其他香港人。在福布斯世界富豪榜中,全球92個擁有超過100億美元的富商中,香港佔了的五席都是地產商。而財富來源則寫「多元化經營」,包括了媒體、餐飲、電訊、電、煤、交通、日用品、電器……
人都以為自己有「個人選擇」:坐A交通工具到B區,進入C商場買D電器、光顧E餐廳、欣賞F電影、喝杯G咖啡…… 錢最後卻都流入了同一批地產商。
而廣告與新產品更令人再一次消費:廣告製造欲望,新產品製造供應,互相呼應。貸款公司的廣告更是表表者,反映城市人以信用卡消費的模式;基金都以保障退休後繼續能有消費享受作招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