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文字版 (燭光網絡 100期)

在時代的洪流滑浪

燭光網絡 100期 (p.3)
19/01/2015

生於亂世,有種責任,簡單兩句說話在雨傘運動引起不少共鳴。香港雖然不是處於甚麼亂世,不過,人心的亂,比治安的亂更令人躁動不安。每當處於一些歷史轉折的關口,面對一些未知的變化,人心總會不安,為政者若未能妥善處理群眾的不安,很容易便會演化成大型的社會運動,甚至騷亂。若個人未能妥善處理自身的不安,便可能感到迷惘,甚至抑鬱。

香港雖然只是中國南方一個小漁港,但在歷史上卻有絕不平凡的地位和經歷。而過去半個世紀,不少香港人都一同經歷著很多不平凡的時代風浪,可說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屈指一算,由上世紀60年代因國內文革而起的暴動;80年代中英聯合聲明和基本法的草擬;97回歸;2003年的沙士及七一遊行;以至2014年底的雨傘運動,幾乎每十年我們都會遇上一些席捲全港,無人能置身事外的大時代。

一百份心意

燭光網絡 100期 (p.3)
19/01/2015

《燭光網絡》第100期出版了!看著她由幾頁簡單的通訊,發展至今日的彩頁專題,就像看著自己三個小孩子過去十多年的成長一樣,在為奇妙的變化欣喜之餘,亦為韶華易逝而傷感。但回看這100期,我們慶幸在傳媒、性文化和生命倫理等議題上,仍能緊貼時代,讓讀者了解最新的發展,一同思考前面應走的路向。100不是我們的分數,而是我們努力的成果和心意,願意將這份成果和心意送給過去十多年在不同時候曾經支持我們的您。

土製菠蘿‧勞工運動‧教會關懷

燭光網絡 100期 (p.4)
19/01/2015

曾幾何時,香港也由一個無道及自由放任的政權在管治。政府有自己的政策,巿民承受的卻是另一套地下世界的規矩。民怨終於爆發,於六十年代末紛紛出現由左派發起的工運。那時教會在牧養、傳福音和參與社會改革之間,有分歧,有合作,情況與今日相仿。雖然差不多過了半世紀,但那些論調,似乎沒有變過。

六七暴動,改寫了香港的歷史。1967年5至12月,因暴動而引致51人死亡,832人受傷,1,936人被檢控,警方處理了1,167枚真炸彈。[1] 及後整個六、七十年代,殖民地政府由大亂而大治,因而引入各種社會福利政策,特別著重改善房屋、教育、醫療及社會福利四大問題,將香港打造成亞洲模範城巿。[2] 我們邀請了兩位曾活在那時代的見證人,分享他們在其中的經歷及信仰反省。

 

雨傘運動與六七暴動相似嗎?

燭光網絡 100期 (p.4)
19/01/2015

陸漢思牧師認為雨傘運動和六七暴動相似的地方就只是兩件事都與內地有關,而且兩件都是政治運動,但整體來說,兩件事就再沒有相似的地方。他說如果要用香港的例子,雨傘運動與八九六四比較相似;但如果用國際事件來比較,他就認為比較似1968年的法國學生運動,該運動又名五月風暴。

他分析指兩件事都是學生或學界主導,討論的都是社會制度整體的改革,同時兩件事都是愈演愈烈。至於結果,他說:「這其實是我最擔心的,因為法國當年的結局是失敗。現在看起來香港情況也類似,建制派開始得到更多巿民支持,但我深信人的思想會隨著這些事情而改變的。」

至於教會的工作,他認為現時教會的立場雖然不一致,但可以一同尋求上主的心意,有創意地去從不同的角度討論和思考問題,找出上主讓我們在這大時代中可以發揮怎樣的功效。

留下是為了走更遠的路

燭光網絡 100期 (p.6)
19/01/2015

自從五十年代起,一直有不少人用盡一切方法來香港,但八十年代期間,卻有一批人使勁地離開。在這個中英談判及八九六四的大時代下,信徒亦有徬徨及憂心的時候,中國神學研究院教授余達心牧師及香港西區浸信教會林海盛牧師選擇留下來,緊守崗位,去牧養並安撫他們的羊。

畢竟,生於「亂世」有種責任。

八十年代初的中英談判令香港人擔憂不已。余牧師認為是因為大家對五、六十年代的經歷仍揮不去的恐懼:「不少市民仍記得大躍進及文化大革命的傷痛,他們甚至在其中親身經歷過飢荒與批鬥。」

97回歸 風波裡的召命

燭光網絡 100期 (p.8)
19/01/2015

經歷了八十年代的躁動與不安,香港在九十年代迎來了回到中國的歸期。歸期屆滿那一夜伴隨著風雨,然而一切卻那麼平靜:官員平靜地宣誓;英國國旗徐徐降下,換上中國國旗;解放軍車隊順利駛進香港。

可是在平靜氣氛背後,卻是累積經年的焦慮與惶惑。香港在1997年回歸,但早在八十年代已經歷一連串信心危機,大批有能力的中產精英對前途感到憂慮而紛紛移民海外。本章我們走訪了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總幹事胡志偉牧師及香港記者協會主席岑倚蘭女士,從兩位身在不同崗位的基督徒身上回顧過去,展望未來。

 

一起走過沙士、七一的日子

燭光網絡 100期 (p.10)
19/01/2015

2003年是紛擾的一年,香港人歷經非典型肺炎(沙士)一役,接踵而來的是有五十萬人參與的七一遊行。在那年,生命似是特別脆弱,香港人坐困愁城,盼望「光復」的日子。然而,疫情剛過去,香港人因長期受政治民生問題壓得喘不過氣,結果在隨後的七一遊行通通爆發出來。現在回望2003年,我們怎樣走過那段日子?

 

邢福增院長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院長

邢院長當時於長洲的建道神學院任教,雖然地理位置上看似遠離「災區」,但是他仍有經歷戴口罩及學校停課的日子。「那時的氣氛確實很灰暗,疫症剛開始時,沒有人確定是由甚麼病菌引起,大家人心惶惶。雖然後來能確定是沙士,但眼見每天感染病菌及死亡人數不斷增加,心情自然也十分低落。」

雨傘下的呼聲 大時代的見證

燭光網絡 100期 (p.12)
19/01/2015

這是最壞的時候,也是最好的時候。

9月28日,那87發催淚彈震撼了整個社會,以至全世界;外國媒體更將之冠以「雨傘革命」的名號。一夜間震醒了香港老中青各世代,一夜間也令社會出現紛紜的意見。在這紛亂的大時代,基督徒以及教會也難以逃避。然而,你的立場如何,並不是重點,重點是有否看見神在這大時代給信徒群體的呼召,以及在其中活出信仰。

你的信仰如何,你的日子也必如何。

 

阿飯|因公義而發聲 

一個參與佔領又寂寂無名的平信徒

大時代小足印

燭光網絡 100期 (p.14)
20/01/2015

明光社

選區劃界與選舉公義

燭光網絡 100期 (p.16)
19/01/2015

雨傘運動的佔領行動歷時七十九日終告落幕,從事工目標(Task Goals) 而言,運動未能逼使政府積極回應訴求,在制度變革上沒有實質果效。不過,從過程目標(Process Goals) 來看,這場曠日持久的運動卻令一群年輕人對政治覺醒,他們甚至發起新一輪選民登記行動,希望增加年輕選民的數量,成為2015年區議會選舉的「首投族」,改變以往以中年選民佔多的局面。

踏入2015年,意味著連續三年的選舉年即將開始——區議會、立法會及行政長官選舉(包括提名委員會選舉)。可是,市民的焦點卻只落在最遠的2017年行政長官的提名問題上,對今年區議會選舉的問題卻著墨不多。儘管區議會選舉大家已十分熟習,一直由當區居民以「公民提名」,並由選民一人一票選出,不過,必須留意的是,對選舉形勢舉足輕重的選區劃界,卻掌握在當權者手上。

有票,真的等如公平、公義的選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