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索引標籤
通識第一炮之「新聞最前線」花絮
我們每天都看到不同的新聞:突發新聞、娛樂新聞、災難新聞……但記者們如何採訪,他們所遇到的難處及挑戰又是甚麼,這些都是行外人難以知曉的。為讓公眾能夠多些了解傳媒的運作,明光社於本年3月舉行了「傳媒通識教育系列- 新聞最前線」,吸引了許多中學生參加。
廣告「誤導學」
日本發生大地震,本港家長擔心日本嬰兒奶粉受幅射污染,紛紛排隊搶購,可見父母對奶粉的重視。奶粉商覬準家長的心理,以致經常在廣告中,把奶粉描述到比母乳有更多特殊成分,並能提供抵抗力,能讓孩子更健康成長。
沒機在手 天塌地陷?
和朋友溝通,大家會否已不再常常見面,而總習慣以手機互通短訊?有時忙碌得很,在社交網上載近況及閱讀朋友留下的資訊,是否就是你和朋友最常用的溝通方式?沒事做,亦總要上上網,看YouTube或隨意「團購」一下?無論如何,大家是否都總是一機在手,就算是坐車、食飯、上課、工作,甚至是去厠所,都很有可能機不離身,不想錯過任何資訊?
青少年非禮增 情況惹人關注
公眾人物沒私隱?
近年報刊以狗仔隊追縱藝人、城中名人的情況十分普遍,每天報章或周刊的娛樂新聞都有不少揭秘式的報道。當然,我們同意身為藝人或知名人士,於公眾場所的行為,其一舉手一投足都需要十分小心,因為他們的行為實在對公眾或支持者有著一定的影響。
界定網民誹謗難度高
上周有報業集團因有網民於一香港著名討論區張貼誹謗文章入稟法院索償,結果獲判勝訴,成為本港首宗涉及網上討論貼文的誹謗案例。
「植入」不等於「直入」
近來看過不少有關內地某電影的續集有過多產品廣告穿插於影片之中的批評,指片商硬生生要觀眾接收廣告信息,令人反感。其實現時無論是電影電視都有這種做法,只要細心觀看港產的影視作品,便會發現。
反轉新聞界的「動新聞」
從2009年開始,香港《蘋果日報》逐漸於其網頁加入了「動新聞」。起初只是一些剪輯的新聞片段,後來慢慢加入一些動畫,並運用想像力填補了新聞資料中的一些空白地帶,以達到刺激讀者眼目的效果。但我們觀察了當中的一些報道手法,發現「動新聞」可能成為傳媒集團用作渲染「煽、腥、色」的平台。當青少年本著關心時事的心態瀏覽新聞,很可能輕易在「動新聞」中接觸到色情及暴力的畫面,不知不覺地吃著糖衣毒藥。
過份依賴網絡 影響社交生活
當你每天上班坐車、乘港鐵時,未知有否留意身邊的乘客十居其八、九都是拿著智能手機,全神貫注地點點畫畫呢?甚至有不少家長會以智能手機「湊仔」,安撫小孩子的情緒,使他們從小就習慣了使用遊戲apps(應用程式)。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