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文章

主要索引標籤

請勿妄用歧視標籤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員
12/04/2012

最近,「歧視」之詞常被人掛在嘴邊。在加拿大,環球小姐大熱門Talackova因為曾在網上自認為變性人,之前被大會以「非天生女人」為由取消資格。

生之勇氣——在乎喚醒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員
16/03/2012

基本上,求生是本能。一直以來,中國文化都非常肯定生存的意欲,認為人不輕言尋死,所謂「螻蟻尚且偷生」;而當人選擇死亡時,大多是迫不得已,基於崇高的理由。孟子提出捨生取義;司馬遷為了完成《史記》忍辱偷生,向友人解釋自己不死的原因,言明「死有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至於以死相諫,又或是選擇與自己政治理想一同殉葬的古人,往往得到後人稱讚或認同。
 

聖經中的婚姻與家庭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 研究員
16/03/2012

「亂倫」、「一夫多妻」、「姊妹奪夫」、「父子爭權」、「兄弟反目」……聖經(特別是舊約)記載了一段又一段讓不少現今信徒難以接受的家庭面貌,而這些更成為一些非信徒揶揄的事件,甚至提出聖經其實贊同「近親通婚」、「多妻多妾」、「家庭暴力」等的家庭論調。

東山「富貴」西山「貧」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員
15/03/2012

堅尼系數(Gini Coefficient)常用以標明一個地方貧富差距的情況。系數介乎於0至1之間,0表示絕對平等,而1則是極端的貧富懸殊。所以,系數的數值愈大,貧富差距的情況愈嚴重。2010年,聯合國公布香港的堅尼系數是0.53,成為全亞洲中,貧富懸殊問題最嚴重的地方。

談情說愛,等一等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員
09/02/2012

正當電視台及坊間大力催谷「情濃二月」及愛意綿綿的情人節時,有一項調查顯示,在202位年齡介乎12至26歲的青少年中,有逾半數在初中階段已嘗到失戀滋味,年紀最輕低至12歲,而受訪者平均有四次分手經歷。

誰視我為鄰舍?再思好撒瑪利人的比喻(路十25-37)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員
08/01/2012

「相濡以沫」出自莊子的《大宗師》,意思是說當泉水乾涸,魚兒以口沫互相潤濕,以維持對方的生命。當人遇到困難,最容易伸出援手的往往是血緣之親,又或是身邊最親密的人。但對於我們視之為理所當然的事情,耶穌卻打破了這種「近親情濃」的界線。我們幫助別人,不一定只是出於血緣,又或是深厚的情誼,而是出於「憐憫」。當我們懷著憐憫之心對待他人,我們才能真正及自由地幫助他人而不必加重自己的「負擔」。

「明意識」誘惑,加強性慾望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員
19/12/2011
讀者有可能聽過以下的事件:一九五六年,美國一位市場調查員聲稱在戲院放映的影片中加入一格有「可樂」圖像的菲林,即使人的肉眼無法看到如此快速的可樂鏡頭,但卻增加了不少觀眾散場後很想去飲「可樂」的欲望。
 

歷史上三個參與社會抗爭的基督徒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員
20/11/2011

三個基督徒身處不同的時空,面對不同的惡勢力,抗爭手法亦不相同:有和平理性爭取;有武力改革;也有暗地起義。其實抗爭手法是否一樣並不重要,畢竟時空不同,處境亦不同。重要的是,當事人是否忠心、真誠面對自己及神,堅持正義的事情。

尊重他人、愛惜自己,破除標籤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員
17/11/2011

本月初,有機構在天水圍進行了一項調查,對象是一班區內婦女。在452名受訪婦女中,有三成半感到沒有能力解決日常生活難題;逾三成人認為朋友不會願意出手解決難關;五成受訪婦女自認不熟悉天水圍,並且認為天水圍不是安樂窩。這班身居天水圍的婦女,為何對天水圍產生抗拒?甚至當中有居住11年的受訪者表示,身在天水圍,令她產生自卑與自閉。

圓桌會議內容摘要

整理:陳永浩、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中主、研究員
15/10/2011

2011年「80傳說」研討會

主持:蔡志森先生(明光社總幹事)
分享嘉賓 :何敏超先生(80後信徒、中學教師)、梁恩榮博士(香港教育學院教育政策與領導學系副教授)、譚溢泉牧師(中華基督教禮賢會大埔堂牧師)

寫在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