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
每天在「等」車
徵費以外的選項,環保政策的再思
經濟學家葛尼奇(Uri Gneezy)及李斯特(John A.
雷聲大雨點小的官僚環保思維
曾經到過日本旅行並住過在朋友家中的人都會發現,日本人的垃圾回收十分仔細,哪一天收紙張、哪一天收膠樽或普通垃圾,都是有規有矩的,而住客都十分自律,會先將垃圾分類,並且按適當的時間處理,未到回收有關垃圾的日子,會乖乖的將垃圾先留在家裡,不會隨便丟棄。
序:知易行難話環保
今時今日相信絕大部份人都會支持環保,但環保卻是知易行難的事,因為我們必須克服幾個重大的障礙,就是貪方便、愛舒適和只顧目前。
官場的垃圾與盛事
要評價一個官員或政府的表現,主要是看其誠信和工作成效,而誠信是一個領袖最重要的品格,即是言而有信,正所謂民無信不立,若果為政者不重視自己的承諾,便會失去市民的信任,那麼日後要推動任何有爭議的政策都會困難重重,因為人民根本不知道官員甚麼時候是下定決心、言出必行;甚麼時候是信口開河、敷衍了事。於是政府日後就算公佈了甚麼重大決定,只要社會上有爭議,大家都會抱著觀望態度,先花時間觀察一下政府究竟是準備迎難而上,還是將會知難而退?當然今時今日在香港,除了要觀察政府,還要觀察立法會的議員,為甚麼可以隨時變臉?通過法例時就強調自己是民意代表,推倒法例時又聲稱是順應民情,以今日之我打倒昨日之我,千錯萬錯都是官員的錯,尊貴的議員就是不會錯。
「寓禁於征」與外國環保趨勢
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然而香港的環保運動雖然已經推行多年,但為人熟悉的,好像就只有「三色桶」和「膠袋稅」。本來在2024年8月實施的垃圾徵費,在不絕的爭議聲中暫緩實施。
看深一點、想多一點
相信沒有人喜歡被別人形容為膚淺,但諷刺的是我們很多時卻又只喜歡看表面,特別是在這個喜歡訴諸感性的年代,有時我們只因為聽了一個令人感動的分享,便決定了我們的立場和原則,既不願意再作理性討論,甚至對一些本來十分明顯的事實和理據都會視而不見。
回收配套與加強教育更重要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環保是一種文化
起初,神創造一切都是甚好的。今天,神再看這個世界,又會如何評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