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網戀可否開花結果......我有話說
網上情緣,常常給人的印象就是危險,「食快餐」,有性無愛,騙局。單身男女,一不小心,不能自拔,恨錯難返,悔不當初。活出希望事工巿場總監謝靜怡(Agnes)和行政總監杜奧利博士(Dr. Olli Tuominen),卻早在10年前已經透過網絡工具認識對方,最後結婚成為伴侶,他們究竟是怎樣令這段網上情緣開花結果呢?
網上情緣,常常給人的印象就是危險,「食快餐」,有性無愛,騙局。單身男女,一不小心,不能自拔,恨錯難返,悔不當初。活出希望事工巿場總監謝靜怡(Agnes)和行政總監杜奧利博士(Dr. Olli Tuominen),卻早在10年前已經透過網絡工具認識對方,最後結婚成為伴侶,他們究竟是怎樣令這段網上情緣開花結果呢?
有機構公布進行網上調查,被訪的112名大學生中,四成曾於校園內發生性行為,而他們認為於校園獲得或購買安全套的便利程度平均有4.4分(10分為滿分)。該機構指出大學現有免費安全套派發點的覆蓋率低,大多在宿舍範圍以外,限制了大學生獲得免費安全套的機會,影響他們使用安全套的動機,阻礙學生性健康的發展,因此建議各大學學生宿舍設立免費安全套派發點。
農曆新年剛過去,復活節又快來臨,不少市民都會選擇在假期出外旅遊散心。早前有一旅遊網站進行針對情侶的旅遊行為調查,訪問了600名香港人。調查發現受訪者平均拍拖五個月後便接受與伴侶二人結伴外遊,當中四成更認為一起去旅行等同可以發生性行為。
研究中心的週年研討會已於六月順利舉行。今年,研究中心邀請了全港中小學及幼稚園家長參加「家長對性解放及性教育的意見調查」,當中有些發現值得大家深思:例如逾六成家長想儘量延遲子女學習談戀愛(有意見甚至希望是大學入學後才教!),但同時卻認為應要讓子女儘早學習避孕的方法。
由於社會愈來愈開放,性資訊氾濫,對青少年產生不少負面的影響,因此,提供正確的性教育十分迫切。而提供生理與倫理並重的性教育,一直是明光社十分重視的工作,由2013年9月開學至今,我們受邀到本港中學主領近200場性教育專題講座和工作坊。
三月有報道指一所中學因為禁止學生拍拖而公開拍拖學生的姓名,令「中學生應否談戀愛」再次成為城中話題。昔日這是中學辯論比賽的熱門題目,但現今仍然堅持反對中學生談戀愛的人相信已愈來愈少。
早前,基督教協基會發表了一項有關青少年對戀愛態度(「青年人適合拍拖嗎?」)的報告,受訪青年自我評價認為要懂得關心對方(71.1%)、專一(64.4%)及懂得與伴侶溝通和相處(63.7%)才適合談戀愛。大約70%的青年認為自己不適合談戀愛,原因包括:不懂得管理及分配時間、不懂得處理感情衝突或問題,及不知道哪類對象適合自己,而男生更指出欠缺經濟能力是最主要的原因。
家計會五年一度的青少年與性研究(中學生調查)前日公布,有報章大字標題指香港青少年日漸保守,又稱理愈來愈開放的社會,婚前性行為的比率居然下降,是件奇怪的事。這明顯是過分將個別的數字解讀所得的結果。研究實際上在反映上些青少年對性態度、性行為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