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節目 明分析 實廣告
打開電視節目表,會發現有一些節目總是在平日重重複複地出現。這些並不是重播的電視劇,而是直播的財經節目。只要當日股市開市,觀眾就可以定時看到主持在報道當日指數,以及個別股價的升跌,並配以圖表及專家分析,表現甚具說服力。在這個致力求富的世代,他們的分析及「貼士」實在讓一眾股民引頸以待。
打開電視節目表,會發現有一些節目總是在平日重重複複地出現。這些並不是重播的電視劇,而是直播的財經節目。只要當日股市開市,觀眾就可以定時看到主持在報道當日指數,以及個別股價的升跌,並配以圖表及專家分析,表現甚具說服力。在這個致力求富的世代,他們的分析及「貼士」實在讓一眾股民引頸以待。
有學者指出,旅遊是捕捉一刻永恆,之後讓人快快樂樂重投資本主義世界的異化(簡單點說,就是「玩完,返工,再玩」)的過程。
飲食節目過去十多年有不少的轉變,由最初只是源自午間婦女節目的「煮餸環節」,近年發展到到不同地方尋找美食,甚至加入主持及嘉賓,以及引入人物故事等元素,成為整個類型的「典範」。
不知各位有否試過以下經歷:當你翻閱報章時,看到一整頁有關疾病的報道,當中更包含研究數據,十分詳細。正當你打算記下報道中的醫護人員提供的解決方法時,赫然發現他們總是提出某品牌的產品。你正奇怪這是那門子的「報道」而再細心讀下去時,就看到在報紙右上角寫著小小的「廣告」二字。這時,你才明白這是報道式廣告(即是以報道形式刊登的廣告)。
要數傳媒的收入來源,大部份人也知道除了觀眾以外,就是廣告商。若然是免費報章,廣告更是不可或缺的經濟支柱。所以當大家看報道時,廣告亦會在旁邊「侍候」,希望讀者或觀眾能夠一併收看。當然,有人一看到廣告便「飛頁」,並不受到影響。但正所謂「你有張良計,我有過牆梯」,現在有不少廣告模仿成報道,甚至混入節目中,令大家無處可逃。
澳門賭業可謂如日方中,除了帶動當地經濟,他們更在香港上巿,香港的財經版(或稱為「賭股」版)幾乎天天報道他們的股票變動。近日澳門幾間賭場更聯手一起在香港的免費和收費報章大賣頭版廣告,聲稱他們部份賭博工具的派彩非常巨額,呼籲巿民到賭場豪賭。
只要有人留意的地方,就能吸引商戶刊登廣告。廣告既可以令旗下商品受到注視,替商戶賺個盤滿缽滿;商戶亦可以在該空間/ 時段裡,盡情建立正面的品牌形象。故此,商戶一向樂意為此大灑金錢,各媒體也為此獲得一筆可觀的收入。
筆者曾於高小、初中及高中的傳媒講座中問過青少年喜歡閱讀甚麼雜誌,不少學生都回應說愛看那些提供偶像及消費資訊的青少年雜誌,可是,坊間有不少這類型的雜誌,其內容都不一定適合年輕人閱讀。
而當中有一本由九十年代開始出版,對於中、小學生仍具有一定吸引力,自稱為「全天候年輕人雜誌」的雜誌,其廣告及內裏的部分內容更值得大家思想它是否虛有其名。因篇幅的關係,暫且將焦點集中於其廣告。
日本發生大地震,本港家長擔心日本嬰兒奶粉受幅射污染,紛紛排隊搶購,可見父母對奶粉的重視。奶粉商覬準家長的心理,以致經常在廣告中,把奶粉描述到比母乳有更多特殊成分,並能提供抵抗力,能讓孩子更健康成長。
近來看過不少有關內地某電影的續集有過多產品廣告穿插於影片之中的批評,指片商硬生生要觀眾接收廣告信息,令人反感。其實現時無論是電影電視都有這種做法,只要細心觀看港產的影視作品,便會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