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掌管香港?對地產商壟斷的反思
試回想一下,以下情景是否似曾相識?
每日早上,弄醒你的不是那耗盡半生積蓄換來的「海畔」晨光,而是從「發水樓」外傳來陣陣的行車噪音。你暗嘆為何當初誤信地產商精心勾畫的廣告。
試回想一下,以下情景是否似曾相識?
每日早上,弄醒你的不是那耗盡半生積蓄換來的「海畔」晨光,而是從「發水樓」外傳來陣陣的行車噪音。你暗嘆為何當初誤信地產商精心勾畫的廣告。
運輸及房屋局副局長邱誠武在立法會房屋事務委員會上表示劏房「有存在價值」,這番言論引來社會一片嘩然。可是,在群起而攻之的背後,其實副局長的言論或多或少反映了香港基層住房的悲涼現況。
每逢提到政府的土地房屋政策,必定觸動市民的神經。根據去年人口普查結果,全港約52%住戶,居住在自置物業。其餘48%住戶租住私樓或公屋單位,或者由僱主提供居所。不少租戶希望成為業主,擁有自住單位。故此,每逢樓價大升大跌,總不免令市民感到折騰,不知應否入市,抑或拋售物業,待樓價調整後才購買。
要推動教會的年青人社關,一起落手落腳去做是最好的辦法。對貧窮人士表達關心陪伴、提供一些物資幫助固然重要,但過程必然觸及到對社會運作的批判,背後政治操作的意識型態;更不能忽視的,是基督徒如何在好像被社會遺棄了的社群中,活現出基督信仰中新造的群體以及十架的意義。
東邊日出西邊雨
post by Ma Shun Wing
打開香港地圖,發現自己不期然想到「東邊日出西邊雨」這句話。因為從農曆新年至二月中旬,約二十日之間,我真切感受到香港東面的日出,和西面的風雨。
今天同社關小組的組員去某劏房(編按)探訪,去之前都幾擔心會上不到去。
在香港,奢華得分不到平台還是地下的千萬豪宅多不勝數,但諷刺的是,狹小得像動物籠般的房屋有更多。上月英國《每月郵報》報道香港的籠屋環境,副題「有骨」地說:在一個路易威登店比巴黎還要多的城市中,成千上萬的人住在六尺乘二尺的兔窟之中(意譯)。香港的籠屋市場如此蓬勃,叫人羞恥。
長久以來,大多數經濟學家和政治學家都相信香港的成功,有賴其採用自由經濟體系。在這體系下,主要是依賴市場的「無形之手」去分配資源,政府的干預極少。即使政府「出手」干預,都是為了修正市場失效及令市場運作得更暢順。
特首曾蔭權曾經表示問責團隊應該急市民所急,但政務司司長唐英年的表現卻是「你急我唔急」!唐英年認為香港根本沒有地產霸權,甚至要求年輕人反問自己為甚麼不可以成為下一個李嘉誠?反映他不吃人間煙火,根本不了解民情。
近期有關立法會議員和問責官員寓所,以至新界村屋的僭建問題引起各界的關注。犯規的議員為保選票,迅速清拆在所難免,而對於一些可能影響樓宇結構和市民安全的僭建,例如將村屋由三層加建至五層,要強硬處理亦是政府應盡的責任,但對於一些存在已久,又沒有影響安全的僭建應如何處理卻是十分棘手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