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發光的生命
編輯﹕謝芳
「我們雖然四面受壓,卻沒有壓碎;心裡作難,卻不至絕望,受到迫害,卻沒有被丟棄;打倒了,卻不至死亡。我們身上常常帶著耶穌的死,好讓耶穌的生也在我們的身上顯明出來。我們這些活著的人,為耶穌的緣故常常被人置於死地,好讓耶穌的生也在我們必死的身上顯明出來。」 《聖經新譯本》〈哥林多後書4﹕8-11〉
編輯﹕謝芳
「我們雖然四面受壓,卻沒有壓碎;心裡作難,卻不至絕望,受到迫害,卻沒有被丟棄;打倒了,卻不至死亡。我們身上常常帶著耶穌的死,好讓耶穌的生也在我們的身上顯明出來。我們這些活著的人,為耶穌的緣故常常被人置於死地,好讓耶穌的生也在我們必死的身上顯明出來。」 《聖經新譯本》〈哥林多後書4﹕8-11〉
第五波的疫情再次令教會面對是否需要停止現場聚會的挑戰。其實經過了兩年的經驗,我們對教會的使命和角色、崇拜的意義,究竟有沒有深切地反思呢?還是繼續被動地只觀望政府或其他教會的決定呢? 過去兩年,最受教會和弟兄姊妹關注的當然是甚麼情況下須停止現場的崇拜聚會,只能透過觀看網上直播。在起初的時候,有些教會認為不可停止聚會,十分抗拒改為網上形式,到後來大家已經習慣了網上形式,卻對回復現場崇拜抱有疑慮,其他團契和小組等活動更不用說了,若教會事事以政府的規定為大前提,無論政府的決定是否合理都一刀切照單全收,會對教會的獨立性帶來了不必要的影響。
社會運動帶來人與人之間的撕裂;疫情持續對日常生活和海外旅遊探親帶來的不便;選舉制度驟變對政治生態造成的強烈衝擊;以及移民潮對社會和家庭關係帶來的影響,令香港人面對嚴峻的考驗和衝擊,很多過往我們十分珍惜的核心價值,彷彿在我們的手中慢慢溜走,不少人心情抑鬱和患得患失,甚至好像有創傷後遺症一樣,被憤怒、恐懼和迷惘的情緒所控制, 我們失去的實在太多!
民主進程的倒退;參選和被選權被削弱;集會、結社和言論自由的收緊;對不少曾經上街爭取改變的市民來說,外在的形勢和發展與大家的期望有很大的落差,若有所失是可以理解的、不過,更令人憂慮的是大家在不知不覺之中,失去了對我們來說更重要和更寶貴的內心信念和價值。有些事物暫時失去了,將來仍然有機會可以失而復得,但有些事物一旦失去,是無法挽回,只會造成日後的遺憾和悔咎!
隨著兩制的逐漸融合,一直以來香港不同範疇以為行之有效的那一套,已不能假設一定會50年不變,而且不是小變、不是內容轉變,更嚴重的可能是基本定義的改變,不再以香港過往那一套為標準,而是要以一國為最重要依據。
網絡教會,有說是疫情下的產物,也有說是社會運動下的產物。無論如何,不同的原因令人暫時未能親身回到教會中,而教會的活動都要轉到網絡。牧者可以怎樣吸引小羊,讓小羊在網上聽到牧者的聲音,跟隨他們呢?我們看看三間教會不同的模式。
經歷超過四個月的漫長等待,弟兄姊妹終於可以再次一同聚集於教會內敬拜,看到不少弟兄姊妹的興奮心情,像久別重逢有說不完的問候和關心,深深感受到教會是家的那種感覺。過去兩年,教會無可避免深受疫情和政情的衝擊,有些弟兄姊妹因著不同的原因而離開教會、甚至遠離了信仰,實在令人心痛!希望隨著大家再次的聚集,令大家都可以好好反思教會存在的目的和使命,以及弟兄姊妹之間應有的關係。
教會的召命和職事,一般來說離不開以下五個重點,就是:敬拜上主、裝備信徒、傳揚福音、關心社會、見證基督。其實在信仰上最容易出現紛爭或者令教會不能發揮她應有的功能的原因,往往不是教會或弟兄姊妹完全忘記了本身的召命,而是當大家傾斜或放大了某些職事,而有意無意地忽略和輕視了其他的職事,並且將自己所看重的定為教會最重要、甚至唯一重要的使命,更對與自己有不同領受的弟兄姊妹口誅筆伐。
香港已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不少過去我們一直奉行、認為理所當然的做事方式和社會規律,並不是逐步轉變,而是話變就變,例如明明看到一些制度在倒退,卻要睜大眼說這叫做完善!明顯已進入以長官意志為對錯標準的年代,要學習重新定義甚麼叫馬、甚麼叫鹿,然後說服自己鹿即是馬、馬即是鹿!在這個時候,不少人因為難以或者不想適應新的轉變,所以選擇或者被迫離開香港,移民甚至走難去到世界各地,這是香港人的悲哀!不過,大部份的香港人和信徒畢竟仍然是會留在香港的,如何面對政治社會環境的重大轉變,是教會和弟兄姊妹不能迴避的課題,若果只抱著鴕鳥政策,或者只是說一切交託給神,而不做一些應變計劃或者演習,恐怕當挑戰忽然降臨的時候,大家會措手不及。
面對一個愈來愈集大權於一身,而法律的紅線又不清晰,龍門可隨意移動的新常態,大家會有擔憂、甚至恐懼是很自然的,不會輕舉妄動也可以理解,但若果我們因此而甚麼也不敢做,恐怕亦不是一個愛神愛人的信徒應有的表現。在這種充滿挑戰的時候,其實最好先反思自己作為一個人、再加上作為一個信徒,我們的底線究竟在哪裡,先撇開我們有甚麼一定要做不說,起碼要不斷提醒自己有甚麼事是自己一定不應該做的。
在基督教機構事奉了超過20年,時移世易,看著不少機構正默默的改變。與時並進,不斷改變是好的,不過,在變化之中要看清哪些是必須保持不變也是十分重要的。
![]() |
「阿門」有性別歧視? 身兼牧師的美眾議員改口:A-women |
(台灣自由時報.4-1-2021) |